泥娃娃

专辑:1张 歌曲:12点此复制给好友巴奈所有歌曲
  • 泥娃娃
  • 歌手:巴奈
  • 语种:国语
  • 时间:2000年01月
  • 公司:角头音乐

巴奈中性却感性饱满,带着沧桑的唱腔,每首歌都可以钻进人们的情感底层,教人随之面对我们的脆弱、无知,撩人感伤的波涛,但在平抚后,深觉舒畅。喜欢巴奈的原因,是由于那蕴藏在她沉实的声线里的几分简单而纯粹的忧伤,总会将那些被流行歌熏陶得枯燥的耳朵,一步一步地吸引、靠近过去。

专辑《泥娃娃》,唱片早已是六年前在台湾出版、也在3年前于日本以《巴奈流浪记》的名字发行,但这六年里面的三次发行的次数,也足以保证到这张唱片的质量和内涵。这个作品,是值得让人一再回味的,特别是在一个人的聆听时,有点寂寞、有点孤独、又有点惆怅,是巴奈的歌声从作品中散发出来的特质,因此总能让孤独的人从里面找到某些暖心的感应。

点题作“泥娃娃”,是一首描绘着孤独者的歌曲,没有过于凄然的故事、也没有显得惨淡的歌词,包揽在短暂的2分24秒里面的是淡然的木吉他伴奏、口述出的泥娃娃的故事、还有巴奈苍凉的歌声,恰好营造出一种属于彷徨无助时的心态,甚至有那么一点点麻木的色彩,“她有那鼻子、也有那眉毛,眼睛不会眨……”

不妨将这张巴奈的专辑,看作为她的一个流浪的足迹印记,毕竟曾经在日本的发行,它是以作品“巴奈流浪记”为名的,而在推出专辑前的几年里面,巴奈是流浪、走唱在台湾的各个城市的。或者,在制作这张专辑时,巴奈会把更多更多想告知别人的说话,都放到这首由她担当词、曲创作的名为“巴奈流浪记”的作品中。

是极为抑郁的一份心情和被孤立的感觉——,“我就这样告别山下的家/我就这样看着自己长大……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刚复杂,还能不能唱出歌声里的那幅画……”记录了一个小女子的成长、转变,还有那份对世界的疑惑和不满。而紧接着的另一首作品“浮沉”,同样是巴奈的创作,与前者相比起来,就显得更为的阴翳,属于游走间的各种绝望、居丧的细碎心情都被一一收录在里面显得凌乱的钢琴声下,“多盼望一路上有祖先的叮咛,守护城市里不曾认命的游子……”如果说“浮沉”是属于游走中的作品的话,那么之后的“捆绑”绝对是那种属于行走之后的落寞心情,现在寂寥的Band Sound配乐里,巴奈不断地重复演唱着两段属于自我心态描写的歌词,仿佛是一次奇妙的自我对话、又仿佛是一次自我的检讨。

在她的中性歌声中,听到一种台湾原住民成长的心酸和坎坷,但又具有普遍性的感染力,不管是那一族人,有谁敢说自己的人生都是快乐平顺的。具阿美族与卑南族血统的巴奈曾对我说:「许多人认为阿美族歌谣大部分是快乐的,甚至有人觉得原住民的歌都是乐观开朗的,但又有多人知道原住民在快乐歌唱外,如何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,与心中的无奈及悲凄?」

这一切巴奈都真诚地写在她歌里,以「泥娃娃」开场,原本童真无限的童谣,巴奈诠译出新歌曲生命,并与个人的情感际遇相扣合,然后她的作品便沿着两条轨道前进;一条是对自己血统的反省及重新拾回原住民文化美好的歌谣,比如「Panai流浪记」、「怎么会这样」、「大武山美丽的妈妈」,还有在pub常听她唱的「怀念年祭」;另一条脉络是她深沉的自我面对,严苛又单纯地向自我心灵喊话像「不要不要讨好」、「捆绑」、「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」等等。

因此我界定成是一张自我心灵剖切、映现的作品,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!然而没人会被她的深沉与勇气给吓到,反倒给人带来生命的启示,一方面又教人感同深受。结束时在「每一天」这首歌里,给人单纯、自由和安心。

制作人郑捷任让编曲和录音烘托巴奈的作品,民谣的基调下,又赋予每首完整的音乐风景,有时像是场电影,有时让pub live的气氛忠实呈现。不追求音效的甜美,而忠于歌的精神,像「天堂」,你可能以为他录得糟透了,但当你懂得了这首歌质疑、控诉的味道,会觉得这是对的。同时节制着专辑中的情绪,不沦为滥情,像「过日子」副歌变成爵士风轻松逍遥,让听者不致于溺在伤怀的苦团中。




▼ 点击展开更多介绍   

巴奈相关专辑

您最近听过的歌曲